新闻资讯
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应急响应与措施
添加时间:2016/5/26 13:34:10   浏览次数:

7.1 分级响应机制

按照突发环境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依据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影响大小,视人员及财产损失的情况,将突发环境事件由低到高的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个级别。

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发生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因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重大环境事件(Ⅱ级):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下;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域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一般环境事件(Ⅳ级):发生3人以下死亡;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4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1)Ⅲ级及以上响应程序

①当生产经营中发生或可能扩大为Ⅲ级突发环境事件时,责任单位在进入应急救援状态的同时,应立即报告上一级领导单位,以及工厂人身伤害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组。

②工厂人身伤害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组在接到报告后,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后果做出分析,在上报工厂应急指挥组的同时,派出相关应急人员赶赴现场参加并指导应急救援工作。

③工厂应急指挥组接到有关事故简要情况后,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现场情况、可能的后果及应急处置的需要等,通知有关部门准备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在决定进入Ⅲ级及以上应急状态之后,应当立即将有关情况报告江阴市应急指挥中心或江阴市环保局,并视情况请求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同时,配合上级、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事故调查工作。

2)Ⅳ级响应程序

①当生产经营中发生或可能扩大为Ⅳ级突发环境事件时,事故单位在应急处置的同时,应当立即将事故简要情况上报上一级领导单位,以及工厂人身伤害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组。

②工厂人身伤害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组接到有关事故简要情况后,根据事故的可能后果和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等,将情况报告工厂应急指挥组。

③工厂应急指挥组接到事故报告后,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和事态发展,启动工厂突发环境应急预案,并就有关问题做出决定和部署,同时立即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并启动工厂内部事故调查程序。

7.2 应急措施

7.2.1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急措施

7.2.1.1 泄漏应急处理措施

泄漏事故发生时采取应急措施的总体要求是:发生泄漏事故后,最早发现者应立即通知工厂应急指挥组长及值班领导报110,报告化学危险物料外泄部位(或装置),并根据召集应急救援小组,及时采取一切办法控制泄漏蔓延。如果是罐区、危险品仓库、车间生产装置发生泄漏,立即检查泄漏事故所在罐区、车间、仓库的事故废水收集系统切断装置,确保其均处于切断状态,并尽可能引导其进入事故应急池暂存;如果是运输、装卸过程中(室外)发生泄漏,则应立即检查厂区雨水管网切断装置,确保其处于切断状态,从而防止泄漏的危险化学品流入雨水、污水管网。一旦事故污染物进入雨、污水管网,本单位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报告相关主管部门,及时根据应急预案做好隔离措施和应对处理方案,可有效防止对污水处理厂造成冲击。

危险化学品发生泄漏时,根据不同的危险品化学性质,还应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具体如下。

1)液碱物料泄漏事故应急措施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洁清的铲子收集于干燥净洁有盖的容器中,以少量加入大量水中,调节至中性,再放入废水系统。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7.2.1.2 火灾、爆炸事故应急措施

危险化学品液碱属于可燃液体,因此,一旦发生火灾爆炸时,做到立即报警,并且充分发挥整体组织功能,在人身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扑灭初起火灾,将灾害减到最低程度,避免火势扩大殃及周围危险场所,避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具体要求如下。

现场发生火灾时,全体职工务必保持镇定,大声报告,立刻报警,切断事故现场电源,停止生产,并迅速担负起抢救工作,不可袖手旁观等待消防人员前来抢救而延误时机。应急指挥组迅速电话通知所有的应急救援队伍人员到着火区域上风口集合了解分析情况,疏散无关人员至安全区,并分析和确定火灾爆炸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扑救。

根据不同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其灭火方法见表7-1

7-1 危险化学品灭火方法

危险化学品

灭火方法

灭火剂

氢氧化钠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灭火时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雾状水、砂土

扑救时人站在上风位置,顺序前进。当火势趋盛、无法靠自身力量扑救和控制时,职工应立即疏散撤离,并对人员进行清点,留下主控人员对系统进行手动控制,停止系统运行。由于使用消防水时,消防废水会排入厂区内雨水排放管网,因此需确保雨污水排放口切断装置处于关闭状态,防止消防废水流入雨水管线及污水管线进入附近水体,使厂区地面消防废水通过消防水收集系统(雨污管网、事故沟等)流入事故应急池,待事故结束后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如情况严重,必要时由总指挥下令工厂全部停止,切断所有危险源连接管道,由保安部人员带领,各车间、部门负责人负责将所有人员紧急疏散到厂区外安全地带。由总指挥、副指挥等应急救援人员汇合商量堵漏灭火方案并确定方案。由企业消防组带领厂义务消防队人员,根据方案确定人员应站的最佳灭火点,对火源设备进行冷却控制。如人员力量不足,由总指挥决定通知外援,直至火灭。由副指挥组织全体应急救援人员和消防人员,对现场进行清理,对人员进行清点。由技术组对事故经过进行记录,对事故进行调查报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其他生产车间工段人员密切注意本岗情况,加强岗位监督控制,确保其它目标安全生产。

7.2.1.3 事件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

当发生重大火灾事故时,由指挥组实施紧急疏散、撤离计划。事故区域所有员工及外单位客户人员必须执行紧急疏散、撤离命令。当员工接到紧急撤离命令后,应对生产装置进行紧急停车,切断电源,并对物料进行安全处置无危险后,方可撤离到指定地点集合。员工在撤离过程中,在无防护面具的情况,用湿手巾捂住口、鼻脱离火灾现场,总的原则是:向处于当时的上风方向撤离到安全点。事故现场人员按指挥组命令撤离、疏散到指定安全地点集中后,由各车间、部门的负责人检查统计应到人数、实到人数,向指挥组报告撤离疏散的人数。

7.2.1.4 危险区的隔离

厂区应制定撤离组织计划和事故隔离操作手册。突发事故出现后,应紧急撤离和疏散本厂区和厂区周围的人员或车辆。

1)危险区的设定

工厂重大事故主要为液碱的泄露事故。一般可根据事故造成的危害程度,将周围100米范围内区域划分为危害边缘区。事故危害区域划定后,应根据现场环境检测和当时气象资料,可进一步扩大或缩小划定事故危害区域。

2)事故隔离的方式方法

按设定的危险区边缘设置警示带(用红色彩带);各警戒隔区出入口设警戒哨、治安人员把守,限制人员车辆进入;对事故周边区域周边道路实施隔离交通管制疏导车辆,保证应急救援的通道要畅通。

7.2.2大气污染事件保护目标的应急措施

根据类比分析:对以泄漏源为中心,半径100米范围内会有一定的影响,发生最大可信泄漏事故的概率为1.1´10-5/年,如发生泄漏火灾爆炸事故,主要对厂内及厂区附近100米范围内可能有较大的影响,一般不会造成厂外人员的伤亡,风险值1.1´10-5/年。可能受影响区域主要包括周围各村居民、钢厂等。

发生事故时,通过通讯组负责向周边事故影响的单位、社区通报事故及影响,说明疏散的有关事项及方向;发生重大环境事件时,可能危及周边区域的单位、社会安全时,领导小组应与政府有关部门联系,配合政府领导人员疏散至安全地点。

7.2.3水污染事件保护目标的应急措施

根据前面分析,一旦泄漏物质因控制不当或是无法控制而流出厂外时,针对不同危化品原料泄漏事故现场将采取不同的控制和清除污染应急处理措施。

液碱为液体,可收集于事故应急池内。发生泄漏后,进入雨水管道的废液可以通过关闭阀门进入应急池,防止进入地表水,一般都不会直接进入水环境中。

如不慎通过雨水管道进入地表水体环境(主要受污染水体为蔡港河),可通过在水体中的自然降解、挥发,逐步使受污染水体得到恢复。

发生重大环境事件时,可以通过当地政府采取限制或禁止其他企业污染物排放,调水将污染水体内污染物稀释并疏导等应急措施,以消除减少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7.2.4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

(一)接触人群伤检分类及救护、救治

发生事故后,应将受伤人员及中毒人员迅速脱离现场,将患者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松开扣紧的衣服,脱去被污染的衣裤,并注意保暖,仔细检查病人的病情。在搬运过程中要冷静,注意安全及时请医生就诊,由医生根据烧伤、中毒分级,采取必要的现场紧急抢救方案,确定烧伤度及中毒程度。

(二)对患者进行分类现场抢救方案

1)皮肤轻度烧伤,立即将患者移离现场迅速脱去被污的衣裤、鞋袜等,用大量自来水或清水冲洗创面15-30分钟,新鲜创面上不要任意涂上油膏或红药水、紫药水,不能脏布包裹。如发生眼烧伤,迅速用自来水或清水冲洗,千万不要未经处理而急于送医院。冲洗时眼皮要掰开。

2)深度烧伤立即送医院救治。

3)吸入中毒者,应迅速脱离现场,向上风处转移至空气新鲜处松开患者的衣领和裤带并注意保暖、化学毒物沾染皮肤时应迅速脱去,污染的衣服、鞋袜等用大量自来水或清水冲洗,头面部受污染时,首先注意眼睛的冲洗。

4)对中毒烧伤人员引起呼吸、心跳停止者,应进行心肺复苏的办法,首先要保证呼吸道畅通,然后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术。

人工呼吸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患者仰卧,术者托起患者下颌,并尽量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捏紧患者鼻孔。术者深吸气后,紧对伤员的口吹气然后松开捏鼻的手,如此有节律地、均匀地反复进行,每分钟14-16次。吹气的压力视患者具体情况而不同,一般刚开始时吹气压力可略大些,频率稍快些,10-20次后将压力减小,维持胸部升起即可。

心脏胸外挤压术

具体方法是:患者平仰卧在硬地上或木板床上,抢救者在患者一侧或骑跨在患者身上,面向头部,用双手掌根以冲击式挤压患者胸骨下端略靠左方。每分钟6-70次。挤压时应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发生肋骨骨折,血气胸等。一般下压3-5㎝即可。如果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则需要两人进行,一人口对口人工呼吸,另一人行心脏挤压术;两者操作的比例约为15。在送医院途中心肺复苏术不能中断。

对于中度中毒以上的患者应积极护送医院进行治疗。

(三)对接触者的医疗观察方案

出现刺激反应者,至少观察12小时,中毒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后病情加重。必要时做心电图检查以供参考。

(四)患者运送及转运中的救治方案

1)搬运伤员移上担架时,应头部向后,足部向前,担架行走时,两人快慢要相同,平衡前进。向高处抬运时,前面的人手要放低,腰部弯屈走;抬后面的人要搭在肩上,勿使担架两头高低相差太大。向低处抬时,和上面相反。担架两旁有人看护,防止伤员翻落。

2)中毒者一般采用坐位或半卧位,患者呼吸及咳嗽。昏迷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休克患者要将其双腿垫高,使之高于头部以保证回心血量。中毒性肺水肿、急性肺心病,心力衰竭病人务必采取半卧位,并限制活动,减少耗氧量。

3)救护车转送时车速不宜过快,务求平稳减少颠簸,以免加重病情。担架应固定可靠,以减少左右前后摇摆的影响,预防机械性损伤。

4)运送途中救治方案按现场紧急抢救方案有关规定执行。

5)护送人员必须做好现场抢救,途中病情观察、处置与护理、通讯联系等记录,到达目的医院后进行床边交班,移运医疗记录。

(五)救治机构的确定

1)事故现场发现人员严重受伤时,迅速拨打“120”救护车及时抢救。

2)以送江阴市人民医院为主。

3)若发生大量中毒人员和烧伤人员,可同时送江阴市人民医院、江阴市中医院和无锡市其他医院。

(六)提供有关信息

1)提供受伤人员的致伤信息。

2)受伤者应有单位人员护送,给医生提供个人一般信息:姓名、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原病史等。

3)提供毒物信息:理化特性、中毒机理、应急救援药品等。

(七)危险化学品防护及急救措施

1)液碱

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必要时佩带防毒口罩。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手防护:戴橡皮手套。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分钟。若有灼伤,就医治疗。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或用3%硼酸溶液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患者清醒时立即漱口,口服稀释的醋或柠檬汁,就医。

7.3 应急监测

由于工厂无监测能力,工厂委托专门机构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现场应急监测,对事故性质、参数与后果进行评估,为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工厂若发生事故以后,立即报告相关主管部门,现场监测人员、采样人员到达现场,配戴个人防护用品后,查明液体泄漏后产生的气体浓度和扩散情况,根据当时风向、风速、判断扩散的方向、速度,并对挥发气体下风向扩散区域进行监测,监测情况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突发性环境事件污染变化趋势,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讨论的方式,预测并报告突发性环境事件的发展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决策的依据。必要时根据领导小组决定通知气体扩散区域内的员工撤离或指导采取简易有效的保护措施。针对可能产生的污染事故,逐步制定或完善各项《环境监测应急预案》,对环境事件做出响应。针对本厂的具体特点,制定各类事故应急环境监测预案,包括污染源监测、厂界环境质量监测和厂外环境质量监测三类,满足事故应急监测的需求。

7.3.1水环境监测

1)监测因子

根据以上分析,工厂危险化学品发生泄漏事故产生的泄漏废液均有可能通过厂区内的雨水管网进入附近水体。由于工厂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含有易燃液体,泄漏后遇高热明火可能引发火灾燃爆事故,产生的消防废水也可能通过雨水管网进入附近水体。因此,工厂事故后水环境监测因子见表7-1

7-1 水环境监测因子

事故类型

监测因子

原料或成品仓库包装桶泄漏事故废液

NaOH COD

车间设备破裂发生泄漏事故废液

NaOH COD

原料或成品仓库物料泄漏引发火灾产生的消防水

NaOH COD

车间设备发生泄漏引发火灾产生的消防水

NaOH COD

2)监测时间和频次

按照事故持续时间决定监测时间,根据事故严重性确定监测频次。一般情况下每10-15分钟取样一次。随事故控制减弱,适当减少监测频次。

3)监测点布设

厂区在废水收集池、围堰、雨污水管道布设监控池,一旦发生事故,只需关闭切断设施,就能避免事故废水进入生活污水接管口和雨水排放口。所以在受控情况下,只需在废水收集池、围堰、雨污水管道监控池处设置采样点即可。

如果事故废水进入外环境,须在事故废水排放口布设一个断面,并根据实际情况在上游布设一个对照断面,下游各布设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

7.3.2大气环境监测

工厂仓库包装桶或车间设备发生泄漏事故后,会产生挥发性气体,泄漏物料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1)监测因子

根据事故范围选择适当的监测因子,若发生泄漏事故,则选择原料在仓储、生过程中的挥发产物以及燃烧产物作为监测因子,见表7-2

7-2 大气环境监测因子

事故类型

监测因子

原料或成品仓库包装桶泄漏、爆炸或火灾

CO

车间设备破裂发生泄漏事故、爆炸或火灾

CO

2)监测时间和频次

按照事故持续时间决定监测时间,根据事故严重性决定监测频次。一般情况下每30小时监测1次,随事故控制减弱,适当减少监测频次。

3)监测点布设

根据当时风向、风速,判断扩散的方向、速度,在下风向主轴线以及两边扩散方向的警戒线上布设3个监测点,取下风向影响区域内主要的敏感保护目标和影响范围线上,设置1-3个监测点,对泄漏气体或燃烧产物下风向扩散区域进行监测。

7.3.3现场应急监测分析方法及方法来源

监测因子现场监测分析方法及方法来源见表7-3

7-3 现场应急监测分析方法及方法来源

污染源类别

监测公司

现场应急监测分析方法或设备

方法来源

水污染物

COD

快速密闭催化消解法;

便携式COD水质监测仪;

/

大气污染物

CO

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器:固体热传导式、定电位电解式、一氧化碳库仑检测仪、红外线一氧化碳检测仪;常用快速化学分析方法:五氧化二碘比长式检测管法、硫酸钯-钼酸铵比色式检测管法

《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万本太主编

气体速测管

(北京劳保所产品、德国德尔格工厂产品)

 

7.3.4实验室监测分析方法及方法来源

监测因子实验室监测分析方法及方法来源见表7-4

 

7-4 实验室监测分析方法及方法来源

污染源类别

监测公司

实验室分析方法或设备

方法来源

水污染物

NaOH

酸碱滴定法

《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主编

混合指示剂比色法

美国EPA524.2方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主编

COD

重铬酸钾法;

库仑法;

快速密闭催化消解法

国家环保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

大气污染物

 

CO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A;

定电位电解法;

奥氏气体分析器法

国家环保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2003

7.3.5监测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

现场处置人员应根据不同类型环境事件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人员出入事发现场规定。现场监测、监察和处置人员根据需要配备过滤式或隔绝式防毒面具,在正确、完全配戴好防护用具后,方可进入事件现场,以确保自身安全。

7.4 应急终止

7.4.1应急终止的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

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己经消除;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己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己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

4)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己无继续的必要;

5)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负面影响趋于并保持在尽量低的水平。

7.4.2应急终止的程序

1)应急终止时机由现场应急指挥组确认,经现场应急指挥组批准;

2)现场应急指挥组向所属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终止命令;

3)应急状态终止后,应急环境监测组继续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价工作,直至污染影响彻底消除为止。

7.5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1)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企业(或事业)单位、社区、社会关注区及人员事件危险己解除。

2)对现场中暴露的工作人员、应急行动人员和受污染设备进行清洁净化。

3)应急指挥组配合有关部门查找事件原因,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

4)编制突发环境事件总结报告,于应急终止后上报。

5)根据环境事件的类别,由相关专业主管部门组织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并及时修订。

6)参加应急行动的部门分别组织、指导环境应急救援队伍维护、保养应急仪器设备,使之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7)进行环境危害调查与评估,对周边大气环境进行检查,统计周边人员的健康状况(主要是中毒、致死情况)。

8)对于由于本厂的环境事故而造成周边人员伤害的,统计伤害程度及范围,对其进行适当经济补偿。

9)根据事故调查结果,对工厂现有的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做出评价,指出其有效性和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意见。

10)做出污染危害评估报告,设置应急事故专门记录人员,建立档案和专门报告制度,设专门部门负责管理,并上报当地政府。

新闻分类